近年来,“教资”考试热持续高涨。前不久,深圳某中学招聘时硕博扎堆的现象更是引发舆论热议。
来看一组数据:2016年,全年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共有260万人,2017年达410万人,2018年达到651万人,到了2019年接近900万人。
河南师范大学2019级学生陆张越报考了今年下半年河南教资考试。据她介绍,班里70多名同学中,绝大多数都选择报考。
“这说明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逐渐提升。”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苗学杰说,教师在整个社会结构稳定性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,创新需要产出创新型人才,创新型人才需要高质量教师。
就业压力大是重要因素。近年来,大学毕业生规模不断攀升,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达到909万人。而“逢证必考”“技多不压身”成了大学生缓解就业焦虑的一种方式,毕竟多一个证书就意味着多一条“出路”。
陆张越学的是广播电视专业。她说,报考并不意味着自己以后会当老师,“更多的是想给自己多一种职业选择。”
和陆张越一样,姚鑫如也是一名非师范类报考生,她报考的原因更多来自父母劝说。“在他们眼里,教师有编制,发展前景好,工作又稳定,而且每年还有长假期,是个很不错的职业。”
每年的教师资格考试,非师范类考生都占据很大比例。如何看待这一现象?苗学杰认为,一方面说明教师教育体系的开放性,越来越吸引更多具备文理通识教育的人加入到教师队伍,有助于实现师资队伍人员来源的多样化,充实教师队伍,提升师资质量。但从一方面来看,非师范专业加入报考,是应对师资不足的临时补充模式,如何提升师范“专业性”在教师培养中的体现,同样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。